·欢迎广大市民访问沙湖公园官方网站!
沙湖故事当前位置:首页 >> 沙湖故事

“万石桥”和“凉亭”的来历
发布时间:2013-01-24 浏览:字体大小[ ]

沙湖有个地方叫“万石桥”,“万石桥”旁边有个村叫“凉亭”村。
“万石桥”和“凉亭”的名字是怎样来的呢?说起来还有这么一段故事。
据说,元朝末年的一个夏天,陈友谅带着两千人马在沙湖休整。朝廷官兵驻在侏儒山,准备攻打沙湖,还扬言要活捉陈友谅。陈友谅得知消息后,根据东面是通顺河、北面是红土垸的地形特点,估计朝廷官兵只能从红土垸南岸走这条路才能攻进沙湖。于是他决定在红土垸南岸下边垒起战台与朝廷官兵决一死战。沙湖百姓恨死了朝廷官兵,都来帮助陈友谅的人马垒战台。两天两夜搬来上万块石头,垒起了一个两丈多高的战台。第三天,朝廷官兵直逼沙湖,行至红土垸南岸下边时,被陈友谅的人马阻击。陈友谅全年将士凭借战台,用土炮和乱箭奋起战斗,杀得朝廷官兵尸横遍野,血染荒丘。当时正是酷暑炎天,太阳很辣,战台上的石头象火烧一样,士兵们热得直喘气,陈友谅受兵如子,立即命令在战台旁边搭起一个大凉亭,并要娘娘亲自烧茶给将士们解暑。这样一来,将士们情绪高涨,越打越猛,打得朝廷官兵抵挡不住,只好夹着尾巴逃到侏儒山去了。
直到后来,有人在垒战台的地方,用石头搭了一个桥。取名“万石桥”。又有些人移居到原来搭过凉亭的地方,建起了村庄,把这个地方也就取名叫“凉亭”了。
红军坝史况调查
红军坝位于通顺河支流四方河(又名纳河)的分岔小河——长虹河中帮段,是土地革命时期红三军和沔八区赤维埃政府领导沙湖人民修筑的一道近百米长的拦河大坝。
沙湖,是沔阳地势最低的地区,十年九水,历来流传着“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的民谣。红土垸、丰乐垸是沙湖地区的两个民垸。长虹河是流经这两个民垸的一条小河。西起四方河邵台段歌丰台(俗称呵风台),东至余场注入纳河。全长十五华里,长虹河堤身单薄,垸堤多处失修,常年直接受汉江和东荆河的威胁。发襄水时,长虹河水向东漫,涨南水时,纳河倒灌,长虹河水向西流。致使红土垸、丰乐垸连年淹水,甚至一年闹几次水灾。“襄水涨,南水足,沙湖锅底坐了兜,十年淹九水,穷人断了禄。”有船的农户就驾一条小船以捕鱼为生,没船的农户就摸螺丝蚌蛄充饥。正如当地流传的民谣所说:“要不是螺蛳蚌蛄大救驾,一家老小就要饿的像鼓架。”
更为险恶的是:国民军、杂牌队伍与地方政权,派粮派款,“梳子梳了篦了篦”,苛捐杂税如牛毛、军阀拉锯、烧杀抢掠、派粮派款、拉亻夫 抓丁,人们听到狗咬就心惊肉跳,一有风吹草动就“跑兵荒”。
1930年10月,以贺龙为总指挥,周逸群为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进军沔阳县洪湖苏区,当月五日,贺龙与邓中夏率领红二军团主力在赤卫队的配合下,分二路向仙桃挺进。六日,红二军团从西路占领沔城、张沟、新里仁口;红六军在军长段德昌,政委柳直荀的率领下,从东路收复尤拔、何场、彭场。七日,红二军、红六军会攻仙桃、歼敌大部、捣毁敌巢,白极会首周亮及残部逃窜天门。至此,沔阳大小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红色区域。十五日,贺龙率红二军团主力渡江南征。是时,在红军和湘鄂西省委(省委设在洪湖瞿家湾,杨光华为省委书记)的领导下,沔阳地区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蓬勃发展。
国民党反动派妄图扑灭革命烈火,蒋介石任命国民党第十军。军长徐源泉为“湘鄂川边清乡督办”,纠集六个师和一个旅的兵力,于1930年11月至1931年7月,向沔阳苏区进行了三次围剿,均受到红军和苏区人民的迎头痛击。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再次任徐源泉为“鄂西剿共总司令”,重点对沔阳这块红色区域进行第四次“围剿”陡沟、金束湾、崇墉、中帮、赤岭、黄家台一带惨遭敌人的烧杀。此时,重返洪湖的红三军(由红二军团改编)在军长贺龙的指挥下,同以汪洋为军长的沔阳赤卫军一道依靠苏区人民,为保卫苏区、给敌军以沉重打击,人们颂扬“鸡子叫,红军到,打得敌人像鬼嚎,苏维埃,红旗飘,人民政权掌得牢。”
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军用武力征服不了苏区人民,悍然施用“水淹苏区”的毒计,于1931年7月27日挖开长江上车湾段江堤,借水“围剿”,使沔阳苏区一片汪洋。沔八区人民更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红军和沔阳县委贯彻湘鄂西省委《关于水灾时期党的紧急任务决议案》,成立县、区苏维埃政府救灾工作委员会,开展救灾工作,沔八区苏维埃主席陈昌洪带领苏区干部组织群众自救。
洪水退后,红军和沔八区苏维埃政府在实地勘测的基础上,决定在长虹河中帮段筑一道拦河大坝,既能堵住洪水倒灌垸内,又能免修两岸十五里长的河堤,丰乐垸、红土垸人民积极响应,红军协助老百姓共筑大坝。
筑坝时,驻扎在彭场,何场的敌三十四师对筑坝军民发动了六次袭击和骚扰,英勇的红军战士和苏区人民,边施工,边反击,日夜奋战,大多数时间是夜间苦干。由于军民齐心,仅20天时间便胜利完成了筑坝合龙任务,有效地挡住了倒灌的江水,使两垸农民减少了洪水的危害。
在筑坝反击的多次战斗中,先后牺牲了红军战士18名(烈士名字镌刻纪念碑上)。据赵春宝老人(女,原红军坝村支书周新武母)回忆说:“辛末年大水退后,红军和苏区人民冒险筑坝,既要与洪水搏斗,又要与敌人战斗,不晓得吃了多少苦,流了几多血汗。大坝筑起后,敌人反扑苏区,仅本村的红军战士肖松林被卷廉沉水,徐端阳、肖银廷被砍了脑袋,真是悲惨。”老区人民为了缅怀为筑坝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称这道巍峨的拦河大坝为“红军坝”。
解放后,红军坝所处在地,先后名为中心大队、新村大队,1977年改为“红军坝”大队,后改名为“红军坝村”。
1988年3月,由曾参加筑坝的红军战士朱绍武撰写的“红军坝”简史的石碑刻成。
1993年清明节,由沙湖民众和师生捐资修建的“红军坝纪念碑”矗立坝头。
附红军坝纪念碑碑文于后。

红 军 坝 纪 念 碑
红军坝简介
公元1931年(农历辛末年),沔阳地区的革命斗争在湘鄂西省委书记杨光华和红三军军长贺龙的领导下,如火如荼地蓬勃发展。
国民党、反动派妄图扑灭革命烈火,纠集了六个师和一个旅的兵力,向沔阳苏区进行了三次围剿,但均被红军所粉碎,敌人并不甘心失败,又令第十军军长徐源泉为鄂西剿共总司令进行第四次围剿,陡沟、崇墉、赤岭、黄家台一带惨遭敌人烧杀,红军为了保卫苏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敌人用武力征服不了苏区人民,便挖开河堤“借水围剿”,使沔阳一片汪洋,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极大损失。此时,红军立即协助八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陈昌洪领导群众生产自救。
红土、丰乐两垸之间,有一长达十五华里的小河,若沿河修堤防洪,则工程巨大,于是红军决定在此小河进口处筑一大坝,既能堵住洪水,又能免修十五里大堤。筑坝时,敌人三十四师发动六次袭击,英勇的红军战士边施工边反击敌人,日夜奋战,仅20天便胜利完成了筑坝任务。从此,红土、丰乐两垸人民免受水灾之苦,故群众称此坝为红军坝。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此开办了红军坝中学,又兴建了红军桥,以示对红军的缅怀,在这一系列的革命斗争中,先后牺牲的红军战士有詹重亮、许光斌、彭南、肖银廷、肖松林、徐端阳、樊岐山、陈南堂、魏二保、朱鹏臣、高道明、胡德楚、蔡长清、黄家元、雷菊元、喻其祥、芦先培、罗振威等18人,让先烈们用鲜血筑成的红军坝与世长存,永放光辉。
撰稿:朱绍武(原参加筑坝的红军战士)
立碑:刘正洪 杜少良 胡家林 邵云庭 邵运生
黄耀武 胡德银 别木香 胡( 存、乃、后)珍
管元安 华耀东 杨泽民
公元一九八八年五月五日

版权所有:武汉市沙湖公园管理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秦园东路水岸星城C区沙湖公园管理处     网址: www.shahupark.com

联系人:张女士    电话:027- 88300845       官方微博:武汉市沙湖公园管理处    邮箱:shahupark@163.com   鄂ICP备12017622号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26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