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区——市民休闲区
市民休闲区,包含 “沙湖十景”中的“石壁龙湫,兰岭香风”两个景点。沿水岸布置棋艺轩, 水上运动服务中心两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临水建筑。总陆地面积约:19.71公顷,位于沙湖大桥南引桥东侧。雁山是本区的景观主体,也是两种风格的分水岭,北面临湖,相对宁静自然,采用古典建筑风格;南面临近城市,8000平米的活动广场,人流量大,为满足现代人的休闲需求而采用现代风格,但现代风格中还有少量传统文化的符号以体现过度。
B区绿化面积为12.85万平方米。入口绿化营造热闹、多姿多彩的开敞空间,结合特色花池,选择枇杷、石榴、桂花、樱花、碧桃等富有观赏性、趣味性的植物,营造多处聚集人气的景观空间。叠级花池以点缀大乔、规整绿篱和自然花境共同营造清新的城市花园氛围。植物配置层次清晰,色彩纯净,使人们在交谈、活动的同时能够享受自然。
山体绿化模拟自然混交林,各个山峰保持同类型的基调树种,从而形成风格统一的林冠线;三个主要山峰分别以银杏、黑松;三角枫、香樟;乐昌含笑、银杏为特色树种,丰富林下灌木及地被,形成春花烂漫、夏荫匝地和秋叶飞舞等季相明显、充满山林野趣的山林景观。
沿湖绿化结合设计理念及景点特色,山体北侧沿湖由东至西分别形成以梅、松、杉、竹、枫为主体的特色林,并结合建筑、园路、景观小品种植大量观花观叶的灌木、地被,烘托出春夏两季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秋季大自然的绚丽斑斓,以及冬季大自然的萧索凋零,使游人获得更为丰富的时空体验。临近道路一侧的沿湖带以水杉、垂柳为绿化骨架,局部点缀香樟、枫香等大乔木,配以下层碧桃、木芙蓉等开花小乔、灌木,疏密结合、开朗有致,形成柳条拂面、粉花婀娜的景观特色。
为呼应入口广场景观,广场绿化选择姿态奇特、叶形细腻的乔灌木,坡地种植池以乐昌含笑、银杏营造纯林景观,临近道路选择姿态优美的大乔搭配中下层开花植物,形成优美的群落景观,给来往市民留下深刻印象。
C区——文化艺术区
C区位于沙湖大桥南侧,因位于湖北省新图书馆附近,故定位为文化艺术区。包含“沙湖放棹、九峰晨钟”两个历史景点,总陆面积24.02公顷。作为沙湖公园与城市结合最为紧密的区域,C区设计了沙湖南入口广场、中轴广场、滨水广场、次入口广场、艺术沙龙、蓝草坪、兰岭香风和沙湖放棹等景点。
C区绿化面积为16.28万平方米。本区以疏林草地的形式为主,乔木成带、成片、成林,强调色相、季相变化,突出秩序感、韵律感和层次感,表现“层林尽染”的特色,营造生活气息浓郁、活泼、亲切的景观氛围。
作为人流最为集中的地区,非常强调林下空间的复合运用。结合广场、出入口等大面积铺装场地种植大乔木形成的树阵,既可遮风挡雨又能遮蔽骄阳。如主广场种植樱花、重阳木为主的大型乔木树阵,营造整齐、大气的氛围,同时突出武汉的地域特色。
绿化集中的区域以疏林草地为主,选择耐践踏的草种,使草地也成为市民的活动场所。植物设计紧紧结合地形营造与景点设计展开。例如,广场东侧“宇宙思考花园”沿着均匀的等高线有规律地布置银杏、野黄桂、桂花等高大乔灌木形成的环形树阵,“智慧花园”则以草坪为主,二者相呼应,形成别具现代主义特色的大地景观。
D区——生态湿地区
D区位于沙湖公园西侧,以湿地景观为主题。总用地面积12.92公顷。公园西侧绿地进深较小,主要以大型乔木围合空间并起到对旁边道路噪音、灰尘的屏蔽作用。
D区绿化面积为9.67万平方米。本区利用各种水生、湿生植物营造一个自然湿地景观,突出“野趣”。植物种植上以深化培育地方性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为主搭配植物,地被、花草、低矮灌丛与高大树木分层组合,滨水生态敏感区结合原有植物多采用色叶植物和飘香植物并引入水杉、荷花、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和湿地植物。基调树种为水杉、池杉、落羽杉、石楠、乐昌含笑、碧桃等;骨干树种为垂柳、香樟、苦楝、乌桕、枫香等;一般树种为桂花、垂丝海棠、银杏、夹竹桃、青桐等。湿地岛屿间点缀黄菖蒲、花叶芦竹、千屈菜、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
E区——游乐森林区
公园净用地E区位于沙湖公园北岸,沙湖大桥两侧。总用地面积18.29公顷,绿地面积12.42公顷。结合沙湖公园的整体定位,E区将以“体验乐趣,释放活力”为主题,着力打造景观生态科技展示和运动休闲娱乐功能。2012年市民听证会后,本区做了较大调整,将原来的一整块陆地划分成若干个岛屿,更增强了沙湖公园湿地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