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广大市民访问沙湖公园官方网站!
灌木当前位置:首页 >> 灌木
牡丹
发布时间:2014-04-25 浏览:字体大小[ ]

 

 

植物名称: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科属:毛茛科芍药属


花语:百花之王,有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之意。
           生命,期待,淡淡的爱,用心付出。
          高洁,端庄秀雅,仪态万千,国色天香,守信的人。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厘米,宽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浅裂,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柄长1.2~3厘米;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5~6.5厘米,宽2.5~4厘米,不等2裂至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花单生枝顶,直径10~17厘米;花梗长4~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大小不等;萼片5片,绿色,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片,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长5~8厘米,宽4.2~6厘米,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雄蕊长1~1.7厘米,花丝紫红色、粉红色,上部白色,长约1.3厘米,花药长圆形,长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开裂;心皮5片,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16]且牡丹因品种不同,牡丹植株有高有矮、有丛有独、有直有斜、有聚有散,各有所异。


生活习性:中国牡丹资源特别丰富,有悠久的栽培史,南北朝时代(420~589年),南朝诗人谢康乐就有“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之说。根据中国牡丹争评国花办公室专组人员调查,中国滇、黔、川、藏、新、青、甘、宁、陕、桂、湘、粤、晋、豫、鲁、闽、皖、赣、苏、浙、沪、冀、内蒙古、京、津、黑、辽、吉、海、南、港、台等地均有牡丹种植,大体分野生种、半野生种及园艺栽培种几种类型。

牡丹栽培面积最大最集中的有菏泽、洛阳、北京、临夏、彭州、铜陵县等。通过中原花农冬季赴粤、闽、浙、深圳、海南进行牡丹催花,促使了牡丹在以上几个地区安家落户,使牡丹的栽植遍布了中国各省市自治区。
充足的阳光对其生长较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晒,温度在25℃以上则会使植株呈休眠状态。开花适温为17~20℃,但花前必须经过1~10℃的低温处理2~3个月才可。最低能耐-30℃的低温,但北方寒冷地带冬季需采取适当的防寒措施,以免受到冻害。南方的高温高湿天气对牡丹生长极为不利,因此,南方栽培牡丹需给其特定的环境条件才可观赏到奇美的牡丹花。


品种分类:中国全国各地不同花色(如:红、紫、紫红、粉、白、蓝、绿、黄、黑和复色等)、不同花型(如:单瓣型、荷花型、皇冠型、楼子型、绣球型等)和具有抗旱、耐寒、耐热、耐湿等特性,可以种植在温带、寒热和亚热带地区的品种300多个,还有日本、美国、法国品种100余个。原产于中国。
一、花色品种丰富的牡丹
(一)复色类
什样锦、娇容三变、斗艳、二乔三变赛玉、玛瑙荷花、彩蝶、花蝴蝶
(二)绿色类
绿香球、春水绿波、豆绿、绿玉
(三)黄色类
姚黄、金桂飘香、玉玺映月、黄花葵、金玉交章、御衣黄
(四)墨紫色类
冠世墨玉、烟绒紫、青龙卧墨池、墨楼争辉、乌金耀辉、黑花魁。
(五)粉色类
赵粉、鲁粉、粉中冠、桃花飞雪 、贵妃插翠、雪映桃花、软玉温香、淑女妆、粉荷飘江、银鳞碧珠、盛丹炉、青龙卧粉池
(六)白色类
夜光白、景玉、香玉、金星雪浪、琉璃冠珠、雪塔、白玉、雪桂、昆山夜光、玉楼点翠、玉板白、雪莲、水晶白、白鹤羽、风丹白、水晶球、风丹白、玉板白、清香白
(七)粉蓝(紫)色类
蓝田玉、 紫蓝魁、蓝宝石、菱花湛露、垂头蓝、朱砂垒、绣桃花、雨后风光 、彩绘 、大朵蓝 、似荷莲 、蓝芙蓉、鲁菏红
(八)紫色类
胜葛巾、魏紫、赵紫、葛巾紫、小魏紫、紫魁、深黑紫
(九)紫红色类
红霞争辉、红霞迎日、锦袍红、乌龙捧盛、藏枝红、百园红霞、映金红、大棕紫、首案红、状元红、盘中取果、锦绣球、洛阳红
(十)红色类珊瑚台、丛中笑、晨红、火炼金丹、娇红、萍实艳、锦帐芙蓉、迎日红、十八号、霓虹焕彩、红宝石、宏图、山花烂漫、脂红、明星、春红娇艳、肉芙蓉、虞姬艳装、飞燕红装、银红巧对、胡红、红珠女、璎珞宝珠


牡丹文化: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
1. 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
2. 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
3. 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
4. 较浓重的美学特点
5. 较浓重的文学特点
6. 较浓重的乡土气息
7. 浓重的富贵之感
8. 浓重的人生回味
9. 浓重的生活氛围
10. 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历史上,古都洛阳的牡丹为最多、最好,有两个传统名种,一个开黄花的名姚黄,另一个开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传到今天。“洛阳牡丹天下无”,牡丹已被洛阳市定为市花,并确定每年4月11日~5月5日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每当花会期间,中外游人群集,共赏花王。除此之外,牡丹在中国称为花之富贵者也。上海植物园牡丹园收集上百种牡丹品种,包括中原品种、西北品种、西南品种、江南品种、日本品种、欧美品种等,每年“谷雨”前后,牡丹次第开放,花色绚烂,花型丰富,令人赏心悦目。为满足广大牡丹爱好者,每年上海植物园都会定期引进热门牡丹。同时,培育品种的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上海植物园牡丹研究人员获得两个牡丹新品种,为牡丹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由于牡丹花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因此是当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如余致贞、吴玉阳等。


诗词欣赏:


                   牡丹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牡丹 李孝光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清平调 李白(唐)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题御笔牡丹 王国维(清)
摩罗西域竟时妆,东海樱花侈国香。
阅尽大千春世界,牡丹终古是花王。


           白牡丹 韦庄(五代十国)
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惜牡丹 白居易(唐)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栽牡丹 陆游(宋)
携锄庭下苍苔,墨紫红手自栽。
老子龙钟逾八十,死前犹见几回开。


            牡丹 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红牡丹 唐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牡丹花 唐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牡丹亭 汤显祖《牡丹亭》
问君何所欲,问君何所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君亦无所欲,君亦无所求,不让寂寞女,入帐解千愁!


           牡丹传说 徐书信(当代)
逐出西京贬洛阳,心高丽质压群芳。
铲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诗人说武皇。


牡丹的故事:


隋炀帝与牡丹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继位,于东都洛阳开辟西苑。隋炀帝好奇花异石,曾三下江南搜寻。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据唐人的记载:“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牡丹,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名贵品种。”


杨贵妃与牡丹
    唐朝开元年间,宫廷内开始重视牡丹,并在兴庆东沉香亭前、骊山行宫等处,栽植数种红、紫、浅红、通白等色牡丹。花初开,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五代王仁裕载:“杨国忠初因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即牡丹)数本,植于家。”据载,因贵妃专宠,喜爱牡丹,唐明皇也作为宠爱之物把牡丹赐给了她的哥哥。


欧阳修与牡丹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欧阳修在洛阳作推官时,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皆插花。花开时,士庶况为遨游”据载,当时的洛阳城,无论民家,还是官院,植满牡丹。欧阳修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做了详尽的考察,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蒲松龄与牡丹
    蒲松龄,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常大用,洛人,癖好牡丹。闻曹州牡丹甲齐、鲁,心向往之。适以他事如曹,因假缙绅之园居焉。时方二月,牡丹未华,惟徘徊园中,目注勾萌,以望其拆。……并写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话故事。


毛泽东与牡丹
    毛泽东生前非常喜爱牡丹,1935年,毛泽东率领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在严酷的战争间隙,一天率领周恩来、朱德等去延安万花山赏牡丹,在牡丹丛中对身边人说:“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图,一定要好好保护,等到全国解放了,可以在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园。”1950年冬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花园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脚步,跟身边工作人员讲起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并意味深长的说:“年轻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强暴,才能担当起重任。

版权所有:武汉市沙湖公园管理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秦园东路水岸星城C区沙湖公园管理处     网址: www.shahupark.com

联系人:张女士    电话:027- 88300845       官方微博:武汉市沙湖公园管理处       鄂ICP备12017622号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2693号